五月,正是山里杜鹃花开、野樱桃成熟的时节,在桃源县杨溪桥乡落马洞村,一批批骑行和自驾来的游客,在观赏山里美景、品尝大自然馈赠时惊讶地发现:脚下的路硬化了,小山村变得更美了。他们不知道,这背后,公安民警做出了多大的付出。
访贫因
2015年,县委将落马洞村扶贫攻坚重任交给了桃源县公安局等后盾单位,接着,公安局等后盾单位负责人来调研了,随后,作为村支部“第一书记”、公安局扶贫工作队队长李秀望带队来到落马洞村,开始了精准的扶贫工作。
队员们了解到:落马洞村8个村民小组275户1015人,外出务工420人,2014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,是省级贫困村,通过精准识贫,建档立卡贫困户80户,250人,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。虽然有山林面积17000亩,耕地600亩,因整体划入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山地不能随意开发、树木不能采伐,不能“靠山吃山”是贫困的原因之一;此外,这里属偏远山区,除过境的县道硬化外,到组到户的路经常被雨水冲毁,3个组无林道,外需无法涌入,内给也无法流出,交通不便是贫困的又一原因;还有,这里人口居住分散,2个组380人用电困难,很多用电设备启动不了,饮水基本靠从山上自流饮水,遇干旱大部分饮水困难。落后的基础条件,严重制约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;再就是留守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,干不了太重的活,无法改变贫困现状。
虽然这里闭塞、贫穷,但是,队员们还是发现了这里山清水秀,空气无污染,风光十分秀美,山民们善良淳朴的亮点。
樊启斌同志为精准脱贫指明了方向:一是找出真正的贫困户,分门别类,精准扶贫;二是要增强造血功能,通过产业带动群众致富;三是积极对接国家相关政策,抓好基础设施改善和产业建设。李秀望结合上级各项扶贫政策,因地制宜,因户施策,制订了工作规划。
结穷亲
对这80个贫困户,公安局采取了承包的办法:一名班子成员和机关二层骨干联系一个贫困户,直到该户脱贫。
“家里有多少欠债?每年的收入和支出大概是多少?”“你家现在还有哪些困难?希望得到哪些扶贫政策的支持?”……开始的一段时间,每逢周末,公安局机关一些二层骨干便相约来到联系户家中访贫问苦,之后,他们又为贫困学生争取扶贫助学金、为想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找工作、动员群众申请小额贷款、通过产业扶贫忙开了……
樊启斌同志亲自帮联了周能武等两户村民,帮助他们全部脱了贫。
封腊秋的爱人身体不好,女儿正在读职业中专,家里还有两位老人,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靠他一人撑起,由于年纪大了,在外很难找到适宜的工作,家里几乎断了经济来源。政工室主任郭宏建同志不仅为其女儿申请了每学期500的助学金、为他家申请了小额贷款,还联系同事朋友购买封家的腊肉、山货,帮封家增加收入,像对待自家亲戚一样照顾关心他。
像郭宏建一样,其他民警也都把联系户当做自家亲戚一样。
斩贫根
“把道路、电力、生活用水等民生问题解决好了,脱贫才有基础。”然而,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投入,后盾单位无力承担,怎么办?调研会上,樊启斌开动了大家的脑筋:“一是谁受益、谁出钱,村民自筹一点;二是要村里争取一点;三是项目上争取一点;四是后盾单位帮助一点;五是上级政府扶持一点。”
很快,一百多万元资金正式启动,硬化村道3.5公里,新修防火林道8公里、组级公路5公里,基本解决了群众出行难和货物运输难的问题;投入25万元,在村里修建水池6处,安装了210个安全饮水桶,全村人用上了干净水;投入30万元,完成电网改造,解决了电力不足的问题。除此之外,工作组还为村道上安装了40余盏太阳能路灯。
工作队员们明白:要实现根本脱贫,必须通过产业发展经济,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。
村里有大片荒废的野茶林,这些野茶在自然环境下生长没有任何药物残留,是茶中上品。工作队请来农业专家为村民上课,为村民提供种源、技术,争取扶贫政策贷款投放入,联系茶叶生产企业,成立茶叶合作社,新发展茶园150亩,改造老茶园400亩,让留守的老人不出家门也能够通过采茶创收;工作队还组织对全村近15000亩楠竹林加以改造利用,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;工作队还组织部分村民外出参观学习岩蛙养殖,着手发展以村集体入股牵头,农户入股参与的岩蛙养殖项目,并计划建立岩蛙养殖合作社;此外,工作队还动员一些有能力的农户发展小规模种、养殖业,打造原生态农家乐,让前来游玩的客人品尝绿色无公害农家菜。
通过两年的努力,落马洞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,2016年的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180元。80户贫困户脱贫74户,余下6户由政府兜底,全村实现了脱贫目标。
分享到: